方腊的起义,成为了梁山好汉命运的一道分水岭。是选择归顺朝廷,还是继续反抗,两个选择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差距是如此悬殊。朝廷同时向梁山泊和方腊抛出了橄榄枝,若这两方都愿意归顺,朝廷就能够节省大量兵力,避免在这两方身上浪费不必要的资源。朝廷的目标很明确,希望能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然而,现实中的结果却超出了预期。
出人意料的是,宋江决定归顺朝廷,而方腊则拒绝屈服。方腊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十月开始起义,迅速集结了百万大军,攻占了六洲五十二个县,设置了自己的官员和将领,成功建立了政权。此时的方腊正处于巅峰,面对朝廷的招安,他选择了坚定抵抗。宋江与其余的梁山好汉们则在归顺朝廷后,决定向方腊发动征讨,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忠诚。
展开剩余83%“征方腊”中的“征”字,表面看是征讨,实则是朝廷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名义上是给梁山好汉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但实质上,朝廷希望通过让两方对立,进行一场两败俱伤的战斗,最终从中渔利。这是一个精妙的计策,目的在于削弱双方的力量,使得朝廷最终能够坐收渔利。
而在这场征方腊的过程中,有六位梁山好汉因故没有参与其中,这六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他们都有着被朝廷赏识的特殊才能;其次,他们都是宽厚善良的人,正所谓“善因得善果”,他们最终也因此得到了不错的结局。
至于宋江为什么选择归顺朝廷,表面上,他是为了自保。他担心老了以后会遭朝廷打压,趁着现在还能有所作为,主动服从,洗刷了盗贼的恶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可是,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从宋江的角度来看,能在朝廷上做个小官,比在梁山当老大要高得多。梁山上虽然有许多忠心的弟兄,但也有不少出身贫苦,缺乏社会地位的人。对于像关胜、索超等人来说,归顺朝廷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毕竟他们最初只是暂时依附于梁山。可是对于李逵、阮氏兄弟等人来说,梁山才是他们的家,是他们最快乐的地方。
因此,出身的不同决定了每个人的选择。为了避免梁山的分裂,宋江最终决定带领自己的兄弟们一起招安。如果他不这么做,梁山很可能就会四分五裂,最后无法继续维持下去。宋江深知这一点,所以选择招安,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那么,宋江为什么要带队去征讨方腊呢?在他归顺朝廷后,他多次参与了征讨其他敌人的战斗,宋江所带领的队伍几乎没有遭受重大的伤亡。而此时方腊的起义已达巅峰,兵力强大,朝廷也看中了这一点,决定让宋江出征方腊,希望能通过他来削弱方腊的力量。
方腊在起义期间被百姓所爱戴,手下将士也非常有能力,他被尊为“圣工”,年号“永乐”。方腊的领导风格豪放不拘,注重集结民众,因而成功攻占了六洲五十二个县,包括今天的浙江省、安徽、江苏南部和江西东北部的广泛地区。方腊的军队实力强大,给宋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场征讨中,宋江一方损失惨重,兵力大大削弱。
实际上,最初去征讨方腊的并不是宋江,而是经过燕青和李逵的打探,才得知这个消息。宋江在得知此事后,急忙与宿太尉商量,决定向朝廷请求去征讨方腊。次日,宿太尉向宋徽宗禀告了这个请求,宋江终于得以亲自带队去讨伐方腊。
那么,为什么宋江会主动请缨去征讨方腊呢?原来,自梁山好汉归顺朝廷后,宋徽宗大为高兴,命令他们驻扎在城外。然而,朝廷中有一些奸臣,试图分离宋江和他的部下,甚至有一度暗中策划分裂梁山。因此,宋江一方面希望能保持和弟兄们的团结,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避免朝廷中那些阴险奸诈之人的迫害。为了保住自己和梁山好汉的安全,他不得不积极请缨,参与征战,以避免更多的阴谋。
至于那些没有参与征讨方腊的六位好汉,原因也各自不同。宋江归顺朝廷后,尽管大部分兄弟都心甘情愿地随他一起走,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心服口服。对于那些不愿意参与征讨方腊的六位好汉,朝廷有其特殊的考量。公孙胜是因为他的师傅罗真人的嘱托,要求他不能忘记家人,因此在征讨王庆后主动离开。金大坚则是因为他是一名技艺高超的雕刻匠人,朝廷特地向宋江讨要了他,安排他在御宝监工作。皇甫端则是一位出色的兽医,朝廷要求他负责宫廷的御马。萧让则因其精湛的书法,被蔡京赏识并留在太师府中。乐和有一副好嗓子,被朝廷安排留守京城。安道全则是一位神医,在征讨前夕被召回,成为御医。
这些好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的技能得到朝廷的赏识,而他们个人的宽厚善良也为他们带来了好的结局。这六位没有参与征讨方腊,最终都得到了自己的一份安稳,而这种安稳,正是他们在梁山时不曾预料到的。
发布于:天津市炒股配资平台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