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矿山,静悄悄地转动着巨大的履带。我记得第一次到稀土场勘查现场,空气里不只是金属和泥土的味道,还有一种微妙的紧张感,宛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拉锯战。工人们戴着口罩,机械黑暗地轰鸣,仿佛在告诉人们,“世界的分工早就不是你情我愿的爱情故事,而是一场利益勾结的冷静合谋。”如今轮到G7和欧盟这群“老玩家”出新招了:一边抱怨拿不到中国的稀土,一边决定联手给中国稀土设个最低价再加关税,想用“规定游戏规则”的老办法,倒逼中国多产一点出来?
如果我是他们,现下或许要考虑一下,自己的筹码到底是牌,还是筹码本身都已经被别人“洗包换皮”了。稀土这东西,小看它可以让你断臂求生,高估它却也容易让你以为凭报纸就能压制市场。不信你问问美国那家唯一能挖稀土的矿企是不是觉得自己活得像个笑话。
从行业数据眼光看,2018年关税战拉开序幕,中国稀土出口限定一刀下去,全球几乎所有的民用、军工高端制造都跟着提心吊胆。中国占了全球九成以上的稀土加工——这不是玩零和游戏,这是生产话语权。颠覆一切只需要一个出口管制文件。
G7和欧盟的逆操作,如今俨然一场“市场革命”:他们想人为拔高稀土的国际价格,来刺激本国企业生产稀土——说得轻巧,做起来可不是买矿泉水。对中国稀土加税也不陌生,历史上所有自认为能自救的关税保护都是为了鼓励自己家企业的信心。只不过这些企业,不是挖出来什么稀奇古怪的替代稀土,就是还在申请补贴的路上。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稀土的门道,是中国具备从原矿到精炼的全流程优势。别说别人“想造就能造”,就算矿藏摆在面前,没有技术和工人,也不过是把金矿送进盲井,结果还得中国人来收尸。
所以那些想用国际价格上涨撬动中国多产稀土的算盘,未免太像“想多了”。国际市场的价涨,其实是中国价涨的倒影。稀土不是油,不是能直接多采一点炒一炒;市场调节在管制面前像一颗小石子碰上堵江的大坝。G7的“聪明”,更像是用钉子钉水:最后涨的不是自家技术,而是采购成本。
可能他们觉得,中国的稀土企业看到高价就一窝蜂加大产量,然后满世界销售——这其实是忽略了中国稀土出口一直是政策调控的“亲生儿子”,不靠国际市场养活本家,调控说收就收,说放就放。欧美企业以为靠“谈判和加税”就能让老妈敞开米缸,结果往往是自己多交学费,连汤都没熬出来。
轻描淡写一下现实:G7国家大张旗鼓建研究所、开矿山,试图技术追赶,实则进展不那么快。美国想学中国的冶炼技术?抱歉,本国研究所人才稀缺,连相关学科都不够冷门;捧着补贴像爷爷攒压岁钱,最后发现稀土是“爷爷的爷爷埋在中国的后院”。有时他们雇得起矿工,却雇不起懂行的工程师。
这一波操作,其实不光没帮自家企业,反而成了中国稀土企业的“市场红包”。国际价高,中国卖得更贵,最终买单的依然是美欧那些绕不过中国的终端产业。一圈下来,G7和欧盟的企业采购成本暴增,带动他们自己产业链的通胀。稀土就像咽喉一样卡住了这些“传统老派”,结局是一群人嘴里含着关税发愁,心里还在跟政府要补贴。
说说我的联想。很多政策决策者,在密闭会议室罗列数字,制定价格底线和关税,好像一定能站在产业链上游;可现实是,产业链关键环节被人死死攥着,光靠定价和税率只能做“表面文章”。就像刑侦现场用放大镜看毛发,关键证据埋在泥里,太多时候结果已经被人提前决定。
其实,技术、市场和地缘优势,每一样都是硬碰硬的博弈。中国之所能在稀土领域立住,只是因为多年来“地上攒矿,地下积技”,不是一句“最低价”或“加税”能忽悠过去。黑色幽默说一句,有人梦里想开矿,醒来发现买矿还要被加税,当场想请中国老师来上课——可惜没人愿意请你坐主讲台。
到这里我们只聊现象,结论并不绝对。稀土的命运,不只是关税或定价那么简单,技术、供应链、地缘政治混杂其中,每颗稀土分子都像有故事想说。你觉得G7和欧盟的限价关税策略,能否真的撬动中国加大稀土出口?还是成了给中国产业送一波上涨红利?还是说,世界会被这种“稀土博弈”推着进入下一个更大的格局分野?答案仍得等市场自己揭晓。开矿容易,收场太难——你怎么看?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炒股配资平台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