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坦克T-54可以被称为“长寿坦克”——在俄罗斯军队的服役时间里,没有任何坦克型号能够超越它。它为什么如此受到部队喜爱,以至于自量产以来近80年仍未退役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
中型坦克 T-54,位于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
中型坦克 T-54,位于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
中型坦克 T-54 的历史与亚历山大·莫罗佐夫的前一项目——中型坦克 T-44密切相关。T-44 原本是为了替代中型坦克 T-34而设计的,但结果并未完全替代——T-44 被作为临时替代机型投入使用,因为它未能满足军方的要求。如果说量产坦克的装甲防护达到了可接受水平,那么在武器装备上,“四四式”显然不足——85毫米 ZIS-S-53 炮在1944年已无法满足穿甲能力要求,也就是说,中型坦克 T-44 无法在战场上完成其主要任务。
展开剩余96%对 T-44 的加装装甲与换装火炮的尝试被命名为 T-44-100。
对 T-44 的加装装甲与换装火炮的尝试被命名为 T-44-100。
然而,战争结束后不久,人们就尝试对“四四式”进行现代化改造——网络上有两种“升级版”中型坦克的试验记录:一种装备了100毫米试验炮 LB-1,另一种装备了122毫米 D-25T 炮,这门炮已经量产,并作为 IS-2 重型坦克的主炮使用。第二种方案被立即淘汰——底盘无法承受强大火炮的后坐力;而装备100毫米炮的方案则更为成功。随后又建造了一个原型车,但在车体上增加了装甲屏护板——设计师提出通过这种方式来抵御潜在敌人的成型炸药弹。然而,军方对外挂屏护板的方案并不满意——当时对手使用加强型 Pz.Kpfw.IV 的反成型炸药屏护板的经验仍历历在目,而实际上这些屏护板效果并不理想。
第一辆试验型 T-54,当时它仍然与 T-44 非常相似。
第一辆试验型 T-54,当时它仍然与 T-44 非常相似。
当时,莫罗佐夫“想起”了自己早前的中型坦克升级项目——T-44V,该项目的工作早于对“四四式”进行重大改造的工作不久便已启动。1944 年 8 月 20 日,坦克的设计文档提交给坦克工业部长马柳舍夫,后者为这款新坦克赋予了 T-54 的编号,并随后下令在 1944 年 12 月 1 日前组装出第一台新型坦克原型机,并最迟于 1945 年 1 月 15 日提交样车以进行全面试验计划。同时,命令中强调要“慢中有快”——即在最大限度集中精力的情况下推进项目,但必须按时完成。
战争即将结束,但“苏联的敌人仍在蠢蠢欲动”——苏联军事领导层清楚,仅仅击败二战德国并不能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然而,坦克未能在规定时间内交付,这几乎终结了它的“职业生涯”——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动机。
另一辆样车,更接近量产型,配备了带消焰器的 100 毫米 LB-1 火炮。
另一辆样车,更接近量产型,配备了带消焰器的 100 毫米 LB-1 火炮。
问题在于,新坦克的重量必须显著增加,而作为中型坦克,它还必须保持足够的机动性和战场灵活性。原本用于 T-44 的动力装置——功率为 500 马力的 V-44 发动机,无法支撑增加约 5 吨的新型坦克,因此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最终,设计人员以重型坦克IS-3的柴油发动机为基础进行了改进,用于新坦克的安装。然而,这款发动机的功率仍不足以满足要求——军方一如既往地要求为未来升级保留功率余量,这意味着发动机至少需达到 700 马力,而当时既不存在这样的发动机,也无法快速投产。于是只能“将就现有条件”,V-54 柴油机便在 V-44 基础上开发,同时借鉴了 V-2-IS 的设计,最终使新型动力装置的最大功率提升至 580 马力。
回到坦克本身——有文献记载,第一辆原型车在 1945 年 1 月中旬送去试验,但仅提到“一辆基于 T-44 的苏联试验型中型坦克,与量产型不同,配备 100 毫米 LB-1 火炮和新炮塔”。其他研究者,如巴里亚廷斯基和乌斯季扬采夫则认为,T-54 第一辆样车当时仍在厂区试车场上行驶,送去试验的是第二辆原型车。公开来源中没有明确的文件证据支持哪种说法,因此无法给出确切结论,也不宜无根据地臆述。
无论如何,从 1945 年 3 月 11 日至 4 月 11 日,一辆被称作“T-54 试验样车”的坦克进行了全面试验。在维基百科关于该车的条目中,测试委员会负责人库尔奇茨基上校给予了高度评价:
坦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外形考虑了未来敌方炮弹的迎击角度,使车体流线型且美观。更完善的车体造型、配备新炮的扁平炮塔安置在十个大支撑轮上,支撑轮连接在细节紧密的履带上。表面看似仅是造型美感和轮廓,但专家可以从中判断出许多高技术参数:流线型的车体和炮塔意味着装甲防护增强且受损几率降低;长炮管意味着高初速,是坦克炮的核心优点;十个带外包橡胶的支撑轮显示其高速行驶能力,配合细节紧密的履带,还有更多优势。
坦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外形考虑了未来敌方炮弹的迎击角度,使车体流线型且美观。更完善的车体造型、配备新炮的扁平炮塔安置在十个大支撑轮上,支撑轮连接在细节紧密的履带上。表面看似仅是造型美感和轮廓,但专家可以从中判断出许多高技术参数:流线型的车体和炮塔意味着装甲防护增强且受损几率降低;长炮管意味着高初速,是坦克炮的核心优点;十个带外包橡胶的支撑轮显示其高速行驶能力,配合细节紧密的履带,还有更多优势。
也就是说,展示的样车与读者熟悉的量产 T-54 外观毫无相似之处!
试验结束后,委员会的报告并不完全同意库尔奇茨基的乐观评价——尤其是在炮塔耐弹性方面(实际上是 T-44 中型坦克炮塔的加大版),提出了 68 项改进要求,包括:
考虑到部分新组件可能延迟量产,建议先开始 T-54 的生产,同时委托 183 号工厂按 NKTP 与 GBTU CA 的顺序完成关键组件改进; 改造炮塔至 IS-3 型; 改进同步器和双级行星转向机构的变速箱; 安装 Faust 弹反应装甲屏; 调整车尾装甲板倾角; 改进战斗舱旋转地板、指挥塔观测装置(M4A2 型)、履带齿连接方式及支撑轮减震器等。总共需改进的项目列出 68 条。
叶夫根尼·阿纳托利耶维奇·库尔奇茨基(本人)
叶夫根尼·阿纳托利耶维奇·库尔奇茨基(本人)
1945 年 7 月,183 号工厂设计局制造了第二辆(或第三辆)T-54 试验样车,该车在设计上采纳了部分委员会的建议。坦克配备了新的圆形炮塔,仿照 IS-3 设计,但周边增加了“凸缘”,尤其在炮塔后部最为明显。炮塔前装甲厚度达 200 毫米,侧装甲从 160 至 125 毫米不等,垂直板倾角可达 45°。同时根据试验委员会要求改进了变速器,履带系统最终实现了齿式连接,并将内部燃油箱容量从 530 升增加到 545 升。
武器方面,坦克新增了两个 7.62 毫米 SG 机枪,安装在履带上方的装甲箱内,由驾驶员进行非瞄准射击;此外还安装了一挺 12.7 毫米 DShK 高射机枪,位于炮塔顶装填手舱口的旋转支架上。1945 年 7 月至 11 月,该样车在库宾卡试验场进行了试验,结果再次被国家委员会推荐量产,但仍需修正若干新发现的缺陷。经过样车改进和再次试验后,苏联部长会议第 960-402СС 号决议于 1946 年 4 月 29 日通过,正式批准 T-54 服役于苏军。
然而,T-54 的量产并未立即启动——根据文件记载,1946 年开始为 1946 型 T-54(也称 T-54-1)的批量生产做准备,三家工厂同时进行:下塔吉尔 183 号试验坦克厂、哈尔科夫的共产国际 183 号机械厂,以及奥姆斯克重型机械试验厂。按照计划,下塔吉尔厂在 1946 年剩余时间内应生产 165 辆坦克,但全年仅制造了三辆预生产 T-54:两辆在 6-7 月,另一辆在 10 月。原因在于结构设计不断修改,以便适应生产工艺,同时满足军方要求——据统计,共进行了约 650 项变更。
1947 年型 T-54 量产坦克试验照片。
1947 年型 T-54 量产坦克试验照片。
1947 年的生产计划已被下调——全年计划生产 400 辆新坦克,其中下塔吉尔 250 辆,哈尔科夫 100 辆,奥姆斯克 50 辆。然而,当年计划仍未完成——首批两辆坦克再次进行国家行驶及射击试验,时间从 4 月至 5 月。委员会结论认为,坦克通过了试验,但仍存在若干问题,建议对坦克的各种零部件进行 1490 项小幅改进,完成后才能被正式服役。新的改进再次推迟了 T-54 的量产,首批 20 辆坦克直到年底才组装完毕。因此全年计划再次落空,仅生产 22 辆坦克,全部由 183 号工厂制造。
1948 年,生产计划未作调整——高层对 T-54 及设计者亚历山大·莫罗佐夫的信心减弱,也怀疑是否能将坦克改进至合格的作战性能。然而坦克并未退役——显然有人在上层给予设计师改进的机会。1948 年共生产 593 辆坦克,其中下塔吉尔 285 辆,哈尔科夫 218 辆,奥姆斯克 90 辆。
但在坦克投入部队使用后,各坦克部队纷纷上报大量缺陷投诉,数量巨大,不容忽视。坦克经常发生故障,量产型相比设计方案明显超重,机动性不佳。苏联国防部因此决定对 T-54 进行保修试验,随机抽取已交付部队的五辆坦克进行检测,结果每辆均被判定为不合格。
与此同时,参加紧急会议的军方人员对新坦克总体评价积极,但一致认为量产启动明显过早。此外,1947 年进行的射击试验显示此前在 1943—1944 年发现的问题依旧存在:当炮弹击中炮塔下部时,其凸缘容易使弹丸反弹至车体薄顶板,带来严重后果。基于这些情况,布尔加宁要求马里舍夫停止量产,先改进所有新发现的缺陷,再对量产坦克进行完善。
T-54 坦克的最后一辆预生产改型,在经过大量“修正”后才投入量产。
T-54 坦克的最后一辆预生产改型,在经过大量“修正”后才投入量产。
坦克设计师受到了轻微的警告,工厂负责人则受到更严厉的批评——为什么要生产明显有缺陷的坦克?同时,还要求在坦克设计上再进行一批重大改进,包括降低坦克总重量。唯一可行的减重方案是调整装甲防护。下调车体前部装甲厚度到 100 毫米以下不现实,但炮塔前部原本就比车体防护弱。解决方案是改变炮塔的形状和尺寸。
183号工厂设计局在 1948 年开发的新型炮塔,前部近似半球形,不仅减轻了重量,还增强了防护性能。此外,炮口孔宽度由 1000 毫米减至 400 毫米,提高了炮塔整体性和防护能力。实现这一点的方法是将炮塔总罩改为针对炮管、机枪和瞄准具的单独窄孔。
首辆装配新炮塔的 T-54 于 1949 年 8 月 29 日开始试验,另外两辆控制坦克在 9 月组装。试验结束后,11 月批准新改型量产,即 1949 年型 T-54 或 T-54-2。量产坦克除了更换炮塔外,还将车体前装甲减至 100 毫米,并增加下装甲板倾角;去掉了履带上方的机枪,改为车体内固定机枪,通过前装甲射击;履带宽度由 500 毫米改为 580 毫米,使地面比压降低至合理水平。
T-54-2 的平均重量比 T-54-1 降低约 1700 公斤,同时通过持续改进各部件,提高了坦克的可靠性。经过完善的这款坦克最终被正式采用,几乎满足了所有军事要求。
结构描述
T-54 中型坦克是 T-44 的发展型,因此两者总体布局相同: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战斗舱位于中部炮塔下,动力舱位于车体尾部。坦克乘员由四人组成——驾驶员位于驾驶舱内,炮手、装填手和指挥官位于三人炮塔内。
装甲车体与炮塔
T-54 坦克的装甲车体由高硬度钢板制成,厚度不等,通过焊接组装而成。车体前装甲由两块 100 毫米厚的钢板组成,并按合理倾角安装(上前装甲板倾斜 60°,下前装甲板倾斜 55°)。车体侧面较低,整车采用“新型布局”,高度略高于履带,侧板为垂直布置,车体侧装甲厚度为 80 毫米。坦克尾部为整体装甲板,厚 45 毫米,倾斜 17°。车底和车顶装甲均为 20 毫米厚钢板。
T-54 系列坦克设计图解
T-54 系列坦克设计图解
沿车体两侧安装了两条长型履带上方平台,用于放置各种物资(备件、绳索等),同时便于乘员和步兵登上坦克(帮助登上车顶)。额外好处是,这些平台还能保护乘员和观察设备,避免履带溅起的泥土击中。
T-54 坦克装甲示意图
T-54 坦克装甲示意图
系列坦克的炮塔设计尤为引人注目:炮塔前部、侧面和后部为一体铸造件,壁厚各异,并焊接上炮塔顶板。炮塔前部厚 200 毫米,上部前装甲板倾斜 60°,厚度 160 毫米;炮塔侧面垂直部分厚 160 毫米,向上倾斜 60°的上部侧板厚 85 毫米;炮塔后部垂直部分厚 65 毫米,后上部装甲板厚 56 毫米,倾斜 30°。炮塔顶板厚 30 毫米,上面开有舱口,供乘员进入各自作战位置。
T-54 坦克炮塔
T-54 坦克炮塔
机械师驾驶员通过车体顶盖的舱口进入自己的工作位置,这使得上前装甲板可以保持整体式,从而显著提高了坦克的防护水平。观测装置方面,机械师使用的 MK-4 潜望仪安装在舱口盖上,作战时驾驶员通过它进行方向判断。此外,从某一批次开始,坦克配备了 TVN-2 夜间观测装置,用于夜间行驶,并需配合红外照明。
坦克指挥官通常位于炮塔左侧,拥有独立的上下舱口以及自己的观测装置——近距离使用的棱镜观测器 MK-4 和远距离目标侦测的望远镜 TPK-1。从某一批次起,指挥官还配备了夜间红外观测仪 TKN-1。
炮塔内的瞄准手和装填手也各自拥有独立舱口和 MK-4 观测器。从某一批次开始,他们也配备了夜间观测装置 TVN-2。
机械师驾驶员的位置(与使用手册插图对比)
机械师驾驶员的位置(与使用手册插图对比)
新坦克的通风系统也经过了精心设计——为了在密集射击时排出火药烟气,T-54 坦克的战斗舱内安装了两台风扇。
其中一台为送风风扇,安装在炮塔顶部、装填手舱口前方,略偏左;另一台为排风风扇,安装在分隔战斗舱与动力传动舱的垂直装甲隔板上。两台风扇的开关由坦克指挥官根据需要操作。
武器装备
T-54 坦克的主炮是 100 毫米线膛炮 D-10T,炮管长度为 56 倍口径,最初为自行火炮SU-100 设计。按照惯例,这门炮是多用途的——用于对抗坦克和自行火炮、压制和摧毁敌方炮兵、破坏战地工事,以及消灭敌方步兵火力点和人员。根据坦克使用手册,D-10T 的直射最大射程为 6.9 公里,采用分射瞄准时射程可增至 15 公里。但对于穿甲弹的有效射程为 1000 米,高爆弹有效射程为 1100 米。炮的垂直仰角范围为 -4° 至 +17°,足以满足直接交战的射击需要。
辅助手段武器
T-54 坦克装备了 两挺 7.62 毫米“郭留诺夫”机枪(SGMT)——其中一挺安装在与主炮并列的联装座上,另一挺安装在右侧履带上方平台,作为由驾驶员操控的舱向机枪。此外,一挺 12.7 毫米“捷格加廖夫”机枪安装在装填手舱口前的炮塔顶上,用于打击低空飞行目标。
为了坦克外部防御,标准配备还包括一支 卡拉什尼科夫步枪、12 枚 F-1 手榴弹,有时还配备一把 信号手枪。
坦克的弹药配备如下:
D-10T 炮弹:34 发(主装填在车体前部的 20 发主弹药架,其余在炮塔和战斗舱侧壁的“作战弹药架”中); 12.7 毫米德格捷列夫机枪子弹:200 发,分为四盒,每盒 50 发; 舱向机枪和联装机枪子弹:3500 发,按每条 250 发子弹计算,其中舱向机枪用 3 条,联装机枪用 11 条; 卡拉什尼科夫步枪子弹:300 发; 信号手枪 26 毫米信号弹:20 发(如配备)。T-54 坦克舱向机枪
T-54 坦克舱向机枪
作为炮的瞄准装置,T-54 配备了 光学瞄准具 TSh-2-22A,以及 夜视望远镜瞄准具 TPN-1。
在进行掩蔽射击时,炮使用 侧向水准仪和 炮塔测角仪。 对于 大口径机枪使用 K10-T 准星瞄准器。 与主炮并列的机枪与炮同步瞄准,并配备 电动击发装置。 舱向机枪仅通过 整个车体旋转进行瞄准,其操作同样通过电动击发装置实现。动力系统
T-54 坦克配备 V 型 12 缸柴油发动机 V-54,功率为 580 马力(2000 转/分钟),采用液冷系统。发动机排量为 38.8 升,最大扭矩2254 牛·米在 1800 转/分钟时达到。
在单位功率为每吨 14.4 马力的情况下,经济行驶模式下燃油消耗为 每公里 2.2 升。坦克燃料总量为 722 升(四个内部油箱和两个外部油箱),可在坚硬地面或公路上行驶 320 公里。越野条件下,该数值会显著下降,即使在经济行驶模式下,坦克的最大行驶距离也不超过 250 公里,属于相对不错的指标。
空气净化由 ВТИ-4 空气滤清器负责,冷却系统采用 70 升水箱的水冷散热器。
传动系统
T-54 坦克采用 机械式传动系统,带有分级齿比调节,包括以下部分:
主传动轴:将发动机扭矩传递给驱动轮; 主摩擦离合器:干式钢对钢摩擦; 机械六档变速箱(5 前进 + 1 倒档); 两个行星转向与制动机构; 两个履带端传动机构; 冷却系统风扇。这些部件协同工作,使坦克在平坦坚硬地面或公路上可达到 最高时速 50 公里/小时,在崎岖地形上可达到 最高 25 公里/小时。
T-54 坦克的底盘
T-54 坦克的底盘
T-54 坦克的底盘采用 独立扭杆悬挂系统,这不仅降低了整车重量,还缩小了体积(坦克高度降低了 30 厘米),同时提升了机动性能。
每侧履带的底盘由 5 个铸造金属支撑轮组成,轮缘包有橡胶带,首尾支撑轮配有液压减震器。驱动轮位于车尾,履带采用 齿式啮合。
坦克的履带是 小节式履带,由 90 节履带板组成,齿式啮合。
对地面单位面积压力:0.81 千克/平方厘米 最大攀爬坡度:30° 可跨越壕沟宽度:2.8 米 可越过垂直障碍高度:80 厘米 可涉水深度:1.4 米T-54 中型坦克的电气系统采用 单线制电路,工作电压为 24–29 伏特。坦克的内部照明系统是一个例外,它采用 双线制独立回路。
坦克的电源由以下组成:
四个 6СТЭН-140М 起动电池串联,总容量 280 安时 四极发电机 G-731,与 RPT-30 调节器配合工作这些为坦克的所有电气设备供电,包括:
电启动器 炮塔旋转装置 通风系统 燃油与机油供给系统 照明设备 瞄准具加热系统 机械时钟及观察窗 发动机加热器 消防装置引信 无线电台及内部通话系统通信系统
T-54 坦克配备短波无线电台 R-113,可在崎岖地形中实现 最长 20 公里的移动通信。R-113 支持多种通信模式:
单工电话通信 带语音自动接收和发送的电话通信 值班接收(单向通信)坦克内部通信则使用 R-120 对讲机,可连接 四个用户。
作战使用
T-54 中型坦克成为 20 世纪下半叶最为大量服役的战斗车辆之一。由于出口和许可生产,它在全球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中被广泛使用。以下是其主要作战实例。
1956 年匈牙利
在 1956 年苏联入侵匈牙利(代号“焦点行动”)期间,苏军使用了 T-54 坦克。11 月 4 日,苏军开始了“旋风行动”。到 11 月 6 日,布达佩斯的大部分地区已被占领。行动结束时,苏军缴获约 100 辆坦克、自行火炮、15 门炮和 47 门高射炮。31 师的 A.G. 奥丁佐夫驾驶的 T-54 坦克在战斗中摧毁了 1 辆坦克、3 门火炮和 8 个机枪点。31 师在战斗中损失了几辆 T-54 坦克,其中一辆被缴获并送至英国大使馆,英国专家对其进行了研究。基于对 T-54 坦克装甲的研究,英国研制了 105 毫米皇家兵工厂 L7 炮。
布达佩斯街头的 T-54 坦克
布达佩斯街头的 T-54 坦克
六日战争
以色列人首次能够研究 T-54 坦克是在 1960 年代初期,当时一组以色列军事专家被派往摩洛哥。
埃及战线
T-54 坦克被用于埃及装甲部队。在西奈半岛的战斗中,以色列派出了三支师对抗六支埃及师(包括步兵师)。在数量上,西奈战场上交战的坦克分别为埃及 920 辆、以色列 717 辆。
一次著名战斗发生在 6 月 7 日至 8 日夜间,当时以色列第 19 营的 AMX-13 坦克在前往伊斯梅利亚途中遭遇两营埃及 T-54 坦克,爆发了近距离交火。在战斗初期,埃及 T-54 的 100 毫米炮击中以色列一辆迫击炮车及其炮弹,导致炮车爆炸,并摧毁另外七辆装甲运兵车和一辆 AMX-13,以色列方面 20 人当场阵亡。随后,又有两辆以色列坦克被击毁。AMX-13 坦克的回击几乎无效——炮弹被 T-54 坦克装甲弹开。以色列部队随后开始撤退。增援的中型坦克营未等命令,便向埃及坦克发起攻击,摧毁 10 辆 T-54 并夺回失地。据部分俄罗斯资料,以色列军队仅在这场战斗中就摧毁或缴获了 291 辆 T-54,占埃及坦克损失的三分之一。以色列方面的数据则显示,埃及损失了 256 辆 T-54 和 T-55 坦克。
叙利亚战线
叙利亚装甲部队由第 14 和第 44 装甲旅组成,同时配有若干营的 IV 型坦克、T-34-85、T-54,以及部分 SU-100 和 StuG III 自行火炮。许多坦克和自行火炮都挖掘至仅露出炮塔高度的壕沟。以色列派出六个旅对抗两支叙利亚装甲旅。
以色列装甲旅曼德勒旅于 6 月 9 日中午发起进攻。因岩石路面方向混乱,该旅被迫以分散队形攻击坚固阵地。到 6 月 10 日中午,以色列军队占领关键城市库奈特拉。当天傍晚,停火生效。叙利亚损失 73 辆坦克,其中约 10 辆为 T-54(其中一半完好遗弃)。以色列在戈兰高地战斗中损失 160 辆坦克,主要为“超级谢尔曼”和“百夫长”坦克。
越南战争
首批 T-54 于 1964 年运抵越南,并编入第 202 装甲团。根据西方资料,到 1969 年,北越拥有 60 辆 T-54 坦克。整个战争期间,苏联向越南供应了 687 辆坦克,其中约 400 辆为 T-54。战争中还首次使用了基于 T-54 的 59 式和 62 式坦克,分别约 350 辆和 100 辆。实际上,T-54 坦克最广泛的战斗应用正发生在越南战争期间。
Lam Son 719 行动
1971 年 2 月,Lam Son 719 行动期间,北越与南越军队首次发生坦克战,同时南方获得大规模空中支援。南方第一装甲旅用轻型 M41 坦克发动进攻。根据南越军方数据,第一次交战中,“北方”损失 6 辆 T-54 和 16 辆 PT-76,南方 M41 坦克无损。稍后另一场战斗中,北方又损失 3 辆 T-54 和 12 辆 PT-76,而南方损失 3 辆装甲运兵车。第三次攻击中,南方摧毁 15 辆坦克(型号未明),损失 6 辆装甲运兵车。南方相邻排队损失 5 辆 M41和 25 辆 M113 装甲运兵车。北方三分之二坦克被敌方航空摧毁。战斗结束后,南方部队开始有序撤退,最终演变为恐慌性撤退。美军侦察机后来发现一长列坦克与装甲车——43 辆 M41 与 80 辆 M113被遗弃。
南方总损失 54 辆坦克、87 辆装甲运兵车、96 门火炮、200 多辆卡车及 37 台推土机。北方损失 88 辆坦克,包括若干 T-54 和 13 门火炮。这是南方部队首次在战斗中遭遇 T-54,最终第一装甲旅全军覆没。美军发现轻型 M41 无法抗衡 T-54 后,开始将南方部队换装中型 M48 坦克。
“复活节攻势”
1972 年春,北越发起“复活节攻势”,投入三百多辆坦克,主要为 T-54。美国情报估计基本符合实际数量,北越在攻势前拥有约 300 至 400 辆坦克。南方军队在数量上占优,拥有 550 辆坦克和近 1000 辆装甲运兵车。第一轮打击落在南越第三步兵师,该师被彻底击溃,几乎全军覆没,损失绝大多数坦克和装甲运兵车。在这些战斗中,北方首次缴获美军 M107 重型自行火炮。
1975 年 4 月 30 日,南越解放军的 T-54 坦克驶入西贡美国大使馆大门
1975 年 4 月 30 日,南越解放军的 T-54 坦克驶入西贡美国大使馆大门
在光治市(Quang Tri)的战斗中,南越坦克兵发展出了应对北方坦克的战术——利用 M48 “巴顿”坦克火炮的精度和远射程,从远距离和伏击位置攻击,安全地摧毁北方装甲纵队。
例如,据南方方面的资料,1972 年 4 月 2 日,M48 “巴顿”坦克在伏击中以 3 公里距离向北方部队开火,摧毁了 9 辆轻型 PT-76 坦克和 2 辆中型 T-54 坦克,其余北方坦克撤退。然而,美国海军陆战队观察员记录的开火距离为 2 至 2.5 公里,总共摧毁了北方 7 辆坦克,而非南方所称的 11 辆。
1972 年 4 月 9 日,在佩德罗(Pedro)镇的战斗中,南越坦克兵声称利用 M48 坦克摧毁并缴获了 17 辆 T-54 坦克,而自身未损失。然而,美国观察员数据显示,北方仅有 16 辆坦克,其中仅有 13 辆 T-54 被击毁或损坏,仅缴获 1 辆,其余两辆 T-54 坦克能够自行撤退。损失主要并非来自美国 M48 坦克,而是地雷、A-1 攻击机火力和便携式反坦克手榴弹造成的。
4 月 13 日,北方部队开始攻打安洛克(An Loc)市,该市由南方部队控制。进攻由 48 辆各型坦克支援,其中包括 17 辆缴获坦克(之后北方增派几十辆坦克,将总数增至约 100 辆)。守住城市只能依靠空中支援。北方进攻坦克遭遇从战略轰炸机 B-52 到 AH-1 “眼镜蛇”武装直升机的全方位空袭。空军成功切断了步兵与坦克的配合,城市街道上的北方坦克遭到 M72 LAW 火箭筒的严重打击。三天战斗中共摧毁 23 辆坦克,主要为 T-54。北方在安洛克的总损失达 80 辆坦克。南方在行动中至少损失 30 辆坦克、约 50 辆装甲车和若干自行火炮。在此战中曾发生悲剧——一辆突入市中心的 T-54 向教堂开火,造成 100 多名平民死亡。安洛克最终未被攻下。
“五十四式”坦克在“复活节攻势”中的作战
“五十四式”坦克在“复活节攻势”中的作战
1972 年 4 月 27 日,北方部队攻占了沿着瓜越河(Cua Viet)的南方防御工事线——这一防线自 4 月 2 日起一直未被北方攻下。北方甚至无需直接攻击,南方士兵看到自己军队的 M48 坦克被北方部队使用后,便惊慌逃散。
1972 年 4 月底,北越第 203 团的十八辆 T-54 坦克分两路攻击了清江(Tan Chanh)市。该市由南方第 22 步兵师和两团 M41 坦克防守。第一路 T-54 攻击主城门时,约 900 名南方士兵在看到进攻坦克后惊慌逃散。一辆编号为 377 的单独 T-54 坦克突入基地的 7 辆 M41 坦克群中,将其一一摧毁。随后,这辆 T-54 被反坦克榴弹击毁。在城市西部,南方利用榴弹炮摧毁了另外两辆坦克,但未能阻止北方攻势。防御迅速崩溃,仅少数士兵逃出城市。结果,第 22 步兵师被彻底击溃,南方损失 14 辆 M41 坦克及数十门火炮(甚至出现南方坦克手看到 T-54 就弃车逃跑的情况)。北方部队还攻击了达科机场(Dak To),遭到美军 AC-130 攻击,至少击毁 7 辆 T-54。
5 月 2 日,南越第 20 装甲团被完全歼灭。5 月底,北方在贡杜省(Kontum)发起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由 30 辆坦克支援。攻击被美军 UH-1 直升机携带 TOW 导弹击退,当天就摧毁了 5 辆 T-54。整个 1972 年“复活节攻势”中,北越人民军共损失 250 辆坦克,其中包括 134 辆 T-54。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穆尔称“击毁或摧毁敌方坦克超过 700 辆”,几倍于北方拥有的坦克总数。
1973 年,有两次与 T-54 相关的坦克战记录:
1 月,在瓜越的坦克战中,单辆 T-54 摧毁南方第 20 营的两辆 M48。 3 月,在贡杜省,一排 12 辆 T-54 抵御南方第 21 营的攻击,摧毁 3 辆 M48 坦克和补给卡车。1975 年 3 月 9 日,北方发起“莲花行动”,进攻部队拥有约 700 辆坦克(主要是 T-54)和 400 门火炮,南方仅有约两辆装甲车和 1500 多门火炮。行动于凌晨 2 点开始,经过强大炮火准备,数小时后,T-54 发起攻击。1 小时内,南方第 53 团防御被压制,北方损失 5 辆 T-54。
到 3 月 18 日,北方控制了班米苏特(Ban Me Thuot)及周边地区,3 月 19 日攻占清江市。南越领导决定撤离军队及亲政府民众。北方部队打击下,南方撤退演变为恐慌性溃逃。南方损失约 320 辆坦克(主要为 M48 “巴顿”)及数百辆装甲运输车,但仍成功突围至南海沿岸,到 3 月 25 日。同期,北方攻占了顺化(Hue)市,并于 3 月 30 日攻下岘港(Da Nang)。
T-54 坦克在西贡攻占行动中
T-54 坦克在西贡攻占行动中
1975 年 4 月 29 日晚,第 203 装甲团接到命令,进攻总统府。4 月 30 日拂晓,七辆 T-54 冲入西贡。在途中,它们击毁了两辆 M41 坦克和四辆 M113 装甲车——这些是战争中最后被摧毁的履带式装甲车辆。12:15,编号 843 的 T-54 撞开总统府围墙,为步兵开辟了通路,总统府防御崩溃——越南战争结束。这次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北越军队的坦克行动,主要是 T-54。总体而言,北越有效作战摧毁和缴获了 250 辆 M48A3 坦克、300 辆 M41A3 坦克、1381 辆 M113A2 装甲运输车以及 1607 门火炮,包括 80 辆 M107 自行火炮。
安哥拉战争
T-54 坦克曾被安哥拉军队、古巴军队以及联合独立全国阵线(UNITA)武装使用。1976 年,苏联向安哥拉提供了约 200 辆 T-54 坦克。1987—1989 年,又提供约 100 辆 T-55,参与安哥拉内战。UNITA 和 FNLA 也有自己的坦克供应来源。例如,1976 年,在 Dondu 地区的一次战斗中,FAPLA 部队缴获了一辆 59式 坦克。参与这次行动的苏联军事专家弗拉基米尔·扎亚茨上尉,在将缴获的坦克交给 GRU 官员后,被授予“作战功勋”奖章。这辆坦克随后被运至罗安达港,装上苏联大型登陆舰送回苏联进行研究。据悉,这辆坦克来自扎伊尔,是两辆送往安哥拉的坦克之一。有趣的是,扎伊尔官方从未装备 59式 坦克。
除了 T-54 外,安哥拉还有不少苏制坦克。
除了 T-54 外,安哥拉还有不少苏制坦克。
从 1987 年 9 月到 1988 年 6 月,这些坦克参与了库伊托-夸纳瓦莱的大规模战斗。政府军在约 150 辆 T-54 和 T-55 坦克的支援下,开始攻击 UNITA 武装。9 月 13 日,首次与南非军队的“Ratel”装甲车发生战斗。南非军队摧毁了 5 辆安哥拉的 T-54 和 T-55,仅损失 3 辆“Ratel”,并很快扭转了战局,开始围攻库伊托-夸纳瓦莱。随后,到 1988 年 2 月 14 日,由 7 辆 T-54 和 1 辆 T-55 组成的古巴坦克分队在坦波河附近阻止了南非军队和 UNITA 的进攻。在坦克战中,古巴的 T-54 摧毁了 1 辆“Olifant”和 2 辆“Ratel”,自身损失 3 辆坦克;另有 3 辆 T-54 被摧毁,1 辆被迫击火箭弹击中损坏。南非指挥部称,在 1987—1988 年整个战役期间,共击毁 94 辆安哥拉和古巴的各种型号坦克,包括 T-54、T-55、T-34-85 和 PT-76,但这一数字未得到对方确认。
1999 年秋,政府军在坦克支援下,对 UNITA 部队阵地发起大规模进攻。到 2000 年中期,主要基地被摧毁并被占领。在三座军事基地(安杜洛、拜隆多和詹巴),缴获了 27 辆坦克、40 辆装甲车和步兵战车、45 门火炮及 60 门防空炮。
T-54 的作战历程并未结束,其后还参加了阿富汗和车臣的战争。如今,这些经过多次现代化改造的“老将”,仍在数十个国家的军队中服役。一部分甚至参与了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但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们要等到该行动成为历史后再详细讨论。
结语
中型坦克 T-54 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多次命悬一线。但每一次,这辆坦克都被挽救了,似乎这就是它的命运——生来历经磨难,却注定要长期而荣耀地服役。T-54 不仅是战后首批量产的中型坦克,也成为许多新技术的试验平台,并经历了众多现代化改造。它的历史尚未结束——谁又能预料,这辆坦克最终会留下怎样的印记呢?
发布于:黑龙江省炒股配资平台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