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句话看似强硬,背后却暗藏玄机——一边是对外宣示“主动出击”的军事策略,另一边则是与美国愈发微妙的关系。 更引人注目的是,这番话与以色列历史上多次实施的“先发制人”行动如出一辙,尤其是针对伊朗的核设施。 如今,内塔尼亚胡政府被国内极右势力裹挟,加沙战事未平,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的威胁未解,而伊朗核问题又成心头大患。
以色列是否会再次偷袭伊朗,把美国拖入中东战火? 答案或许就藏在过去的行动模式中。
“先发制人”是以色列的生存法则
以色列的国土面积仅相当于美国新泽西州,缺乏战略纵深,战机四分钟就能飞越全境。 这种地理劣势迫使以色列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存逻辑:绝不允许敌人先出手。从1981年空袭伊拉克核反应堆,到2007年轰炸叙利亚疑似核设施,再到多次对伊朗发动网络攻击(如“震网”病毒瘫痪离心机),以色列屡次用“先发制人”消除潜在威胁。
内塔尼亚胡此次表态,正是这一策略的延续。他明确将“打击任何袭击企图”列为加沙军事行动的四大重点之一。 换句话说,只要以色列认为某个组织有攻击意图,无论是否已行动,都可能遭遇军事打击。 这种激进姿态的背后,是以色列对周边安全环境的极度不信任——哈马斯、真主党、胡塞武装均被视作伊朗的“代理人”,而伊朗核计划则被定性为“生存威胁”。
伊朗核设施:以色列的“红线”与美国的“顾虑”
以色列长期将伊朗核问题视为头号安全挑战。 内塔尼亚胡多次在联合国展示伊朗核计划示意图,警告德黑兰“已接近制造核武器”。 但美国的态度却让以色列焦虑。 特朗普政府虽退出伊核协议,却转而与伊朗展开秘密谈判;今年5月,特朗普甚至绕开以色列访问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重点推销科技与军火合作,而非讨论遏制伊朗。
更让以色列警惕的是,美国近期与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却未提前通知以方。 这一举动被解读为美国正逐渐“冷落”以色列,转而拉拢海湾国家。尽管以色列拥有F-35I战机和钻地弹等先进武器,能对伊朗福尔多地下核设施发动突袭,但若无美国后勤支持(如提供GBU-57巨型钻地弹),行动成功率将大打折扣。 内塔尼亚胡的“不征求美方许可”表态,某种程度上是在向美国喊话:以色列不惜单独行动。
美以关系:从“铁杆盟友”到“同床异梦”
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的私人关系曾被视为美以同盟的基石,但如今双方利益分歧日益明显。 特朗普第二任期优先考虑“美国优先”——要求海湾国家投资美国基建、采购军火,甚至试图削减在叙利亚的驻军。 而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史上最右政府”则受国内极右翼压力,坚持扩大加沙军事行动,反对任何妥协方案。
这种矛盾在加沙问题上尤为突出。美国希望“尽快结束冲突”,以稳定油价和航道安全;以色列却计划“全面占领加沙”,试图在停火前积累更多筹码。 内塔尼亚胡甚至因美国与哈马斯秘密接触释放人质而公开表达不满。
历史重演? 以色列或复制“偷袭剧本”
以色列历史上多次通过突然袭击改变地区格局。 1981年6月,以军机群伪装成民航飞机,超低空飞行避开雷达,瞬间摧毁伊拉克奥西拉克核反应堆。 类似行动需要精准情报与冒险决心,而当前以色列的军事部署已显迹象:美军卫星发现以军频繁调度空军弹药,开展防区外远程打击训练。
内塔尼亚胡的强硬言论,既是以色列“先发制人”战略的延续,也是美以关系裂痕的折射。 尽管美国仍是以色列最大的军援来源,但特朗普政府的功利主义外交正将以色列推向“单干”的边缘。 一名以色列前国家安全顾问坦言:“美国根本不把我们当回事,甚至还在背后搞阴谋。 ” 当盟友关系充满不确定性,以色列或许会再次选择用炸弹说话——而这一次,中东火药桶的引线可能比想象中更短。
炒股配资平台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